2025年8月1日-22日,由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艺术学博士董万蒙、教育管理博士江凤香联合牵头,汇聚了来自泰国、中国地区的艺术家、设计师、科技研究者与文化学者,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艺术学博士王鑫、王卓、李俐儒、龚卓越、帅子宸等,管理学博士王鑫、李栋贤等,艺术学硕士朱杰逊、宋鹏、郑波、柳泽、刘涵智等,教育管理博士刘保魁等,教育管理学硕士罗永辉等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的“中泰数字媒体艺术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南邦国际科技学院正式落地。此次合作以数字媒体艺术为核心抓手,通过“理论研讨—资源对接—技术实训—产业落地” 四维联动,为中泰艺术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发展开辟新路径,成为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又一标志性实践。
一、理论筑基:团队研讨锚定合作核心方向
作为项目启动的首个环节,中泰双方师生围绕 “数字媒体艺术赋能中泰文化传承与创新” 主题开展为期1周的深度研讨。研讨会上,艺术学博士董万蒙结合泰国传统绘画、节庆文化与中国水墨、剪纸艺术的共通性,提出“数字叙事双文化编码” 理念,建议通过3D建模、动态插画等技术,打造兼具中泰美学特色的数字 IP。
教育管理博士江凤香则从教育管理视角出发,强调 “跨学科人才培养”,提出建立 “中泰数字艺术联合课程体系”,将泰国产业需求与中国数字技术教学经验相结合。
参会的硕博研究生团队进一步细分议题,形成三大研讨成果:一是明确“中泰传统纹样数字库”、“跨境文化短视频创作” 两大核心项目方向;二是制定《产学研合作项目执行手册》,规范从创意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标准;三是建立中泰师生线上协作机制,确保后续项目高效推进。
二、资源对接:项目宣讲打通校企合作通道
为推动合作成果落地,项目组于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举办专项宣讲会,吸引泰国数字创意协会、曼谷影视产业园、南邦本土文创企业等数十家机构代表参会。宣讲环节中,董万蒙博士通过案例演示,展示数字媒体艺术在泰国旅游宣传、传统手工艺品推广中的应用场景 —— 例如将清迈古城建筑以 VR 形式还原,嵌入中国游客熟悉的 “AR 导览 + 文化故事” 功能,现场引发企业热烈讨论。
江凤香博士则重点介绍项目人才输出计划,提出 “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掌握数字建模、新媒体运营的跨文化人才,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与实习考核。会后,泰国数字创意协会与项目组签署《人才合作备忘录》,2家文创企业现场达成“传统纹样数字化开发” 合作意向,预计首批合作项目将于2025年8月正式启动。
三、技术赋能:数字媒体工具训练营夯实实操能力
为提升师生技术应用水平,项目组联合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开设为期3天的“数字媒体工具进阶训练营”。训练营采用 “理论授课 + 分组实操 + 成果点评” 模式,聚焦三大核心技术模块:VR/AR 文化场景搭建、AI 辅助创意设计、短视频跨文化传播。
四、权威对话:访谈南邦前市长尼米博士,锚定文旅非遗发展方向
为精准把握南邦文旅手工艺术品产业发展脉络与政策导向,项目组特别策划对泰国南邦前市长尼米博士的专项访谈,通过系统准备与深度对话,为项目推进获取权威指导与地方资源支持。
1、多维度访谈准备,确保对话深度与针对性
全景式资料收集:访谈前,项目组组建专项资料小组,通过南邦市政档案馆、当地文化局数据库及学术文献平台,系统收集南邦文旅手工艺术品相关资料。重点梳理泰丝刺绣、木雕面具、银器锻造等非遗技艺的起源(可追溯至 17 世纪兰那王朝时期)、发展脉络(如二战后手工产业的转型)及代表作品(如曾获东南亚文化遗产奖的泰丝挂毯《兰那风情》),同时整理近 5 年南邦文旅产业年度报告,明确产业规模、就业人数及政策支持重点,为访谈提问奠定事实基础。
分层化问题设计:围绕 “政策支持 - 产业现状 - 传承创新” 三大维度设计访谈提纲,兼顾宏观规划与微观细节。宏观层面聚焦政策导向,如 “南邦市政府未来 3 年对非遗手工艺术品产业的扶持计划,是否有专项基金或园区建设规划”;中观层面关注产业协同,如 “如何推动手工艺术品产业与旅游业、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微观层面深挖技艺传承,如 “南邦银器锻造中的‘失蜡法’技艺目前仅 3 位工匠掌握,您认为该如何通过创新方式实现技艺传承”“泰丝刺绣在色彩搭配上有哪些独特讲究,这些传统技法如何与现代设计结合”,确保问题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2、专业化访谈执行与内容转化
沉浸式访谈过程:项目组与尼米博士在南邦市政厅会议室开展 2 小时面对面访谈,现场配备专业录音设备记录全程,同时安排 2 名研究生分别负责文字速记与表情、肢体语言观察记录(如博士谈及非遗传承困境时的停顿与神情变化)。访谈中,尼米博士结合自身执政经验,详细介绍南邦 “文旅 + 非遗” 发展战略,提到市政府正计划打造 “南邦非遗文化街区”,但面临 “数字宣传不足”“年轻传承人短缺” 两大难题,这与项目组前期调研结论高度契合;针对泰丝刺绣技艺传承问题,博士建议 “从中小学美育课程入手,融入简易刺绣教学,同时通过数字平台展示技艺魅力,吸引年轻人关注”,为项目组后续工作提供关键思路。
精细化后续整理:访谈结束后 48 小时内,项目组完成访谈内容的转录与梳理,形成 1.2 万字的《尼米博士访谈报告》。报告中对关键信息进行分类标注与深度分析,如将 “南邦非遗产业面临的挑战” 归纳为资金、人才、宣传三大类,对应提出 “争取政府专项基金 + 校企联合培养 + 数字媒体推广” 的解决方案;将博士提及的 “非遗文化街区建设规划” 作为重点合作方向,标注为 “2025 年项目拓展优先级”,为后续对接地方资源、调整研究方向提供权威依据。
五、成果展示与产业对接:校内展会与产业园走访双向发力
1、校内展会:搭建数字艺术与文旅非遗融合展示平台
为集中呈现项目阶段性成果,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与南邦本土文旅非遗资源深度结合,项目组策划举办 “数字媒体艺术与南邦文旅非遗的融合” 主题校内展会,通过多展区设计与立体宣传,打造兼具观赏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交流场景。
①展区主题设计 展会设置三大核心展区,实现 “数字技术 + 非遗文化” 多维呈现。其中,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展示区集中展出训练营期间师生创作的 “中泰传统纹样数字模型”“南邦非遗数字短片” 等作品;南邦非遗手工艺术品实物展示区联合当地非遗传承人,陈列泰丝刺绣、木雕面具等传统手工艺品,标注工艺技法与文化寓意;互动体验区则设置 “AR 非遗纹样涂色”“VR 南邦古村落漫游” 等体验项目,参观者可通过手机或 VR 设备,沉浸式感受数字技术赋能下的非遗魅力。
②立体宣传推广 项目组依托学校多渠道宣传矩阵扩大展会影响力,前期通过校园广播每日播报展会信息,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区域张贴主题海报,并利用学校官方 Facebook、Instagram 账号发布展会预告视频,吸引超 2000 人次关注;同时,特别邀请南邦当地文化学者尼米博士及 5 位非遗传承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展会开幕式,尼米博士在致辞中肯定展会对 “南邦非遗数字化传承” 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展会的专业度与社会关注度。据统计,展会为期 3 天共接待参观者 1200 余人次,收集有效反馈问卷 860 份,其中 92% 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展会加深了对数字媒体艺术与非遗融合价值的认知。
2、产业园走访:深耕本土产业需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
在展会同期,项目组组织师生前往南邦当地 3 家重点产业园开展走访学习,聚焦手工艺品产业链与非遗传承实践,通过实地观察与深度交流,为产学研合作找到精准切入点。
①定向学习内容 走访团队以 “手工艺数字化发展现状” 为核心,深入学习手工艺品全链条生产环节。在南邦泰丝产业园,师生全程观察泰丝从蚕茧筛选、缫丝、染色到刺绣的传统制作流程,重点记录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发现园区企业已尝试使用 CAD 数字设计软件进行刺绣纹样初稿设计,但在 “传统纹样数字化复用”“批量生产质量控制数字化” 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在南邦木雕艺术产业园,师生了解到企业通过 3D 扫描技术建立木雕原型数据库,可快速复刻经典木雕纹样,为项目组后续 “传统纹样数字库” 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②深度交流互动 走访过程中,师生与产业园工匠、管理人员围绕 “非遗传承与创新” 展开多场座谈。针对工匠提出的 “传统工艺年轻传承人短缺”“非遗产品市场推广难” 等问题,项目组提出 “数字技艺培训 + 短视频宣传” 解决方案,例如计划为产业园工匠开设基础数字设计课程,帮助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同时,邀请 3 位资深工匠作为学校 “非遗实践导师”,约定每学期到校开展 2 场工艺培训讲座,分享手工技艺与传承经验。此外,双方还就 “校企联合开发非遗文创产品” 达成初步合作,计划以产业园泰丝、木雕资源为基础,结合项目组数字设计成果,开发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文创饰品。
六、过程管理与成果转化:保障项目高效推进与价值落地
在整个课题研究与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建立 “数据收集-总结评估-成果转化”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合作质量与实践价值。
1、动态数据收集与整理
指定专人负责全流程数据记录,包括团队研讨的会议纪要、企业合作的协议文件、产业园走访的访谈录音(经受访者同意后整理为文字稿)、校内展会的反馈问卷等,形成分类清晰的项目数据库,目前已累计收集各类资料 1500 余份,为后续研究分析提供支撑。
2、定期总结与方向调整
项目组每月召开进度评估会,结合收集的数据复盘阶段工作成效,例如在发现产业园对 “传统纹样数字化开发” 需求迫切后,及时将 “中泰传统纹样数字库” 建设优先级提升,补充泰国本土纹样采集与数字化建模工作;针对展会反馈中 “互动体验项目设备不足” 的问题,计划在后续活动中增加 VR 设备投入,优化体验效果。
3、研究成果实践转化
聚焦 “产学研用” 协同,推动成果落地应用。目前已与南邦泰丝产业园达成合作,将项目组设计的 “数字纹样” 应用于新款泰丝围巾开发,预计 2025 年第一季度推出首批产品;同时,联合当地文旅部门,将 “VR 南邦古村落漫游” 项目融入南邦旅游推广计划,助力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研究成果为地方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赋能。
七、合作启新篇:数字艺术架起中泰交流新桥梁
此次中泰南邦产学研合作项目,不仅实现了 “教育、艺术、产业” 的跨界联动,更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载体,让中泰文化在技术赋能下实现 “双向奔赴”。项目牵头人董万蒙博士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 “理论研讨—技术实训— 产业转化”的合作链条,计划在 2025 年推出 “中泰数字艺术双年展”,集中展示合作成果;江凤香博士则强调,将以此次合作为基础,推动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与中国高校建立 “数字艺术联合实验室”,培养更多兼具跨文化视野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从理论研讨的思想碰撞,到产业园区的实地对接,再到校内展会的成果呈现,中泰双方正以数字媒体艺术为纽带,书写产学研合作的新篇章,为两国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NO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