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6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特色村镇保护振兴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四川宜宾李庄古镇举行。本届年会以“新时代数字赋能与乡村振兴”为主题,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技术在村镇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创新路径,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受邀参加。


会议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特色村镇保护振兴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宜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数字文遗与创新设计实验室联合承办。
开幕式:多方寄语,共绘愿景
开幕式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赵宇昕主持。承办方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梁楚发表贺信,由王小冬教授代为宣读,表达了对年会主题的高度认同及对未来校地合作的期待。 泰国南邦科技学院校长助理姚毓忠博士作为友好单位代表受邀参会并围绕数字时代中泰合作发表演讲,从基础设施共建、技术赋能、文化出海等方面分享见解,并邀请与会专家参与泰中教育智库建设。
主旨发言:理论前沿与实践路径
李先逵(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顾问,原建设部科技司、外事司司长)强调活态保护理念,提出以“十要”策略系统推进传统村镇可持续发展。 杨毅(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阐释数字技术作为新生产要素,在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实践场景。 覃英宏(广西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以广西民族村寨为例,指出数字化建设中数据类型不全、覆盖不足等问题,呼吁构建多维度数字博物馆。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通过日本东海道五十三驿与滇越铁路案例,分析文化线路作为IP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跨区域逻辑。
嘉宾发言:案例创新与模式探索
陈凌广(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以浙江余东村为例,展示数字艺术如何重塑农民画IP,打造“沉浸式乡村美术馆”。
林龙震(中国社科院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探讨茶文化、紫砂艺术与艺术空间在乡村产业融合中的前瞻路径。
凌玉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保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中面临的资金、空心化与同质化问题,提出系统性保护与制度创新建议。
刘炜(宜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介绍宜宾学院通过“博士专家服务团”与产教融合机制,推动文艺赋能西南乡村的实践体系。
何华斌(广西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授)提出“数字人下乡”理念,倡导以AI技术赋能农民成为“数字新农人”,破解农村空心化困境。
梁月林(未名紫宸(山西)文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提出“文化铸魂、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振兴范式。
卢靖(凯里学院教授)以贵州苗绣为例,阐释数字技术如何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重构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沙发论坛:青年视角与跨界实践

在专委会副秘书长、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小冬教授的主持下,六位青年学者参与论坛对话。
向斌(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环艺系主任)分享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向燕琼(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介绍资阳艺术乡村建设经验;刘春燕(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探讨邛崃、雅安等地农产品包装设计案例;赵艳(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导)讲述植物染生态文创产品开发路径;崔晓娇(西南科技大学教师)汇报环境设计助力蜀道和美乡村建设的项目;郝薇(成都文理学院教师)分享新疆传统人居环境治理与艺术乡村实践。
闭幕总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专委会主任委员彭泽昌(中国国家民委共同发展司原一级巡视员、副司长)作闭幕总结,充分肯定年会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方面的成果,呼吁构建更开放、协同、跨域的合作机制,推动中国特色村镇保护振兴事业走向深入。 本次活动,为我校与中国顶尖院校和学者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推动我校在艺术设计、艺术创新领域的发展。提升了我校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形象。
NO DATA